国际商报记者 何诗霏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一直以来以低价高效率的方式在海外市场扩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应用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数据显示,Temu成为2024年全球下载次数最多的应用程序,下载量达5.5亿次,其次是SHEIN。第三方电商数据分析平台ECDB数据显示,SHEIN已成为“实力派”全球时尚电商品牌。
然而,拼价格的时代正在改变,美国和欧盟对跨境电商的政策在变,中国电商破局之道也在变。面对美欧在政策上对跨境电商的围堵,中国电商应把“堵点”当“支点”,撬起行业转型升级之路,敢对命运说“不”,新的机会自然会显现。多家中国电商平台也在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尽量降低运营和物流成本,寻找更多质优价美的产品。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约1.32万亿元,同比增长5.7%。
为保持价格真“香”的竞争优势,把成本降到极致,商家采取诸多措施,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据报道,头部企业通过本地化合规力求将成本降至8%,义乌中小卖家抱团采购电脑系统降低投入。在波兰,SHEIN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海外仓,将在欧洲的商品增值税成本降低至8%;另有卖家开发了跨境税务自动化系统,实现多国合规申报,效率提升70%。某电子产品配件企业创新产品设计,通过更换电源适配器等来降低物流成本;某家居用品企业把产品研发周期时间缩短一半,毛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
合规与创新成了企业的口头禅。佛山一家具厂通过外贸软件获得了德国的中小客户,得到定制沙发的订单,价格比原先高了40%;在抖音(TikTok)直播间,义乌饰品卖家通过“可追溯环保金属”概念得到了法国轻奢市场的青睐;“端到端”生态网正在被更多的电商平台使用,京东通过收购欧洲零售商,整合其线下门店改造成“前置仓”,有望在欧洲市场用“小时达”运营经验把配送时效从2~3天压缩至小时级;郑州的机电产品卖家通过“中欧班列+海外仓”,15天内可把商品运抵德国汉堡,成本比海运低约20%。
这场变革看似跨境电商发展的一道坎,实则倒逼出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国卖家正在探索破局之道。对此,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兵为中国电商平台如何应对美欧新政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在供应链布局优化与本地化深化方面,探索“近岸外包”与“朋友外包”模式。商家可以考虑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地缘政治更友好或距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和柔性供应链,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提升仓储物流的自动化水平和响应速度。通过这些方式使得供应链能够更快速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突发事件。同时,在布局与协同多元化海外仓方面,企业可以在主要国家建立海外仓,也可以考虑在欧盟、北美范围内建立多个中小型、专业化的海外仓网络,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在构建品牌化与差异化战略方面,尽可能实现从“卖货”到“品牌”的彻底转型。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企业需要投入资源进行品牌建设。建立强大的品牌可以提升用户忠诚度和溢价能力,更好地消化因税收政策带来的成本上涨。在提升产品创新与价值方面,企业需将研发重点从“成本优化”转向“价值创造”。关注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深层需求和偏好,开发更具创新性、功能性、环保性或个性化定制的高附加值产品。这不仅能降低税费和手续费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也能有效避开同质化竞争。
三是在合规体系与技术能力建设方面,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合规平台。跨境电商企业可以投资或采用集成了税务计算(VAT、关税)、ERP(企业资源计划)、EPR报告管理、产品合规性数据库等功能的一体化数字平台,能够自动根据商品品类、价值、目的地实时计算税费,生成合规报告,并确保所有业务数据在不同系统间无缝流转,大幅提升合规效率。电商营业可以运用数据分析和AI工具,预测政策变化趋势、优化库存水平(避免滞销的同时确保快速响应)、分析不同物流渠道的性能与成本,甚至模拟不同定价策略下的市场反应和利润情况。
四是在数据化与智能化运营方面,开发或引入关税成本模拟系统,在选品、定价和物流决策前进行多维度测算。系统应能根据商品HTS代码、实时汇率、不同物流渠道手续费等因素,预测最终落地成本,辅助优化决策。同时,应用系统也可以接入智能报关平台,优先选择与能提供智能报关API接口的物流商合作,实现订单、支付、物流数据与海关系统的无缝对接,减少人工申报错误,提升清关效率,降低因申报不实导致的延误和罚款风险。
五是在市场多元化与风险分散方面,布局新兴市场战略。跨境电商企业在巩固欧美传统市场的同时,可以考虑布局东南亚(如印尼、越南)、拉美(如墨西哥、巴西)、中东(如沙特、阿联酋)等新兴电商市场,以有效分散对单一市场政策变动的过度依赖。
李宏兵称,中国电商平台可以结合“中国制造”与“本地制造”,对于某些特定品类,可以考虑在目标市场区域或附近国家进行本地化生产或最后组装。
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