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时不小心划了道小口子,在院子里踩中生锈的钉子,甚至给花浇水时被枯枝扎破手——生活里这些“小伤”,你会不会觉得“忍忍就好,没必要去医院”?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伤口背后,藏着一种堪称“剧毒之王”的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数据有多惊人?
1克这种毒素,理论上能杀死超过600万人;对成年人来说,只要150纳克(约一粒盐的千万分之一重量),就足以致命。
1.
先给大家算笔“毒性账”: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死剂量是每公斤体重2.5纳克(1纳克=10亿分之一克)。
展开剩余90%按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算,只需要150纳克就能致命;如果把1克毒素全部利用,能杀死的人超过600万——这也是它被称为“致命毒素”的核心原因。
这种毒素的可怕,不止在于“量少致命”,更在于它攻击人体的方式和引发的症状。
一旦破伤风梭菌(产生毒素的细菌)在伤口里繁殖,毒素会顺着神经蔓延,专门破坏“抑制性神经递质”。
简单说,就是人体里有“让肌肉收缩”和“让肌肉放松”的两种信号,毒素会把“放松信号”掐断,导致肌肉只能一直收缩,没法放松,最终引发全身剧烈痉挛。
在没有医疗干预的年代,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死亡率几乎是100%;就算到了现在,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也还在10%左右,老年患者的风险更高。
很多人有个误区:“只有被生锈的东西弄伤,才会得破伤风”。
其实真正的“元凶”是破伤风梭菌,一种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细菌。
这种细菌最喜欢待的地方,说出来你可能会有点不适:土壤里(尤其是施过农家肥的土壤)、动物的粪便里(比如猪、牛、马粪)、甚至人类的粪便里,都有它的身影。
之所以大家总把“铁锈”和“破伤风”联系起来,是因为铁锈容易藏污纳垢。
比如生锈的钉子掉在泥土里,表面会附着大量破伤风梭菌;生锈的菜刀如果接触过生肉、动物内脏,也可能沾上细菌。
但反过来想:就算是新买的、锃亮的不锈钢刀,要是不小心沾了泥土或动物粪便,再用来割伤手,一样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
历史上,很多士兵不是死于战场直接伤害,而是死于伤口感染破伤风后的痉挛和窒息。
在19世纪之前,人类面对破伤风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要感染,基本就是等死。
直到100多年前,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才给人类打开了对抗破伤风的“大门”。
2.
1889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的助手北里柴三郎(来自日本),第一次从感染破伤风的患者样本里,分离出了破伤风梭菌。
1890年,北里柴三郎和科赫的另一位弟子贝林合作(后来被科研圈戏称“贝贝组合”),做了一个突破性实验。
他们先把“消毒后的破伤风梭菌”一点点注入豚鼠体内,刚开始豚鼠会出现轻微症状,但慢慢增加剂量后,豚鼠居然能扛住大剂量的细菌也不发病——这说明豚鼠体内产生了“对抗毒素的物质”。
接着,他们从这些“免疫豚鼠”身上抽出血液,提取出血清(血液里除了红细胞,剩下的液体部分),注射给另一批没接触过破伤风毒素的豚鼠。
然后,给这批豚鼠注射“致死剂量的破伤风毒素”——结果,豚鼠居然活下来了!
这就证明,血清里确实含有能“中和毒素”的物质,他们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破伤风抗毒素”。
同年12月,两人联合发表了《关于动物白喉和破伤风免疫机制》的论文,正式提出“血清疗法”——通过注射含有抗体的血清,让人体获得“被动免疫”,从而对抗毒素。
这一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破伤风患者,还为后来对抗白喉、蛇毒、狂犬病等疾病奠定了基础,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医学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简称“人破”)——从健康人的血液里提取抗体,安全性更高。
并且越早接种越好。
因为抗毒素只能中和“还没和神经结合的毒素”,一旦毒素已经附着在神经上,抗毒素就没用了。
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是3-21天,伤口离大脑越近(比如面部、颈部伤口),潜伏期越短,风险越高。
如果不小心感染了破伤风,也不是“必死无疑”——现在的医疗手段,能通过综合治疗把病死率降到10%左右。
3.
核心治疗分三步:
第一步是“清除源头”:既然破伤风梭菌只在缺氧的伤口里繁殖,医生会彻底清理伤口。
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冲洗,把里面的异物(比如泥土、碎渣)、坏死组织全部去掉,再用碘伏消毒,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破坏破伤风梭菌的“缺氧环境”。
第二步是“中和游离毒素”:也就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马破或人破),把还没和神经结合的毒素中和掉,避免毒素继续伤害神经。
第三步是“对症缓解症状”:如果毒素已经和神经结合,目前还没有办法直接清除,只能靠身体慢慢代谢(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周到几个月)。
第一步是“清除源头”:既然破伤风梭菌只在缺氧的伤口里繁殖,医生会彻底清理伤口。
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冲洗,把里面的异物(比如泥土、碎渣)、坏死组织全部去掉,再用碘伏消毒,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破坏破伤风梭菌的“缺氧环境”。
第二步是“中和游离毒素”:也就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马破或人破),把还没和神经结合的毒素中和掉,避免毒素继续伤害神经。
第三步是“对症缓解症状”:如果毒素已经和神经结合,目前还没有办法直接清除,只能靠身体慢慢代谢(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周到几个月)。
虽然治疗过程漫长,但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康复。
1978年,我国把“百白破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一步。
“百白破疫苗”里包含了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疫苗成分,孩子出生后按程序接种(通常是3、4、5月龄各打1针,18月龄加强1针),就能同时获得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力。
到2012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中国消除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破伤风——这意味着我国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降到了1/10万以下,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
不过要注意:疫苗产生的抗体不是“终身有效”的。
打满3针百白破疫苗后,抗体能在体内维持5-10年。如果超过5-10年,或者伤口风险高(比如深伤口、脏伤口),就需要打“破伤风加强针”(比如破伤风疫苗、破伤风联合疫苗)。
不确定的情况:比如超过5年没打疫苗,或者忘了自己有没有打过疫苗,哪怕伤口看起来不严重,也建议就医;
出现早期症状:受伤后几天内,出现张口困难、咀嚼无力、颈部僵硬、肌肉抽搐,哪怕症状轻微,也要立即去医院——这可能是破伤风的早期信号。
还有人会担心:“几年前扎过钉子,当时没处理,现在会不会发病?”其实不用怕——破伤风的潜伏期大多是3-21天,超过1个月的潜伏期很少见,超过3个月的更是罕见。
如果几年前受伤,现在没症状,基本就不用担心了。
破伤风虽然有“1克杀数百万人”的致命毒素,但它并不是“不可防、不可治”。总结下来,核心就三点:
不恐慌:了解它的特性,知道及时处理就能降低风险;
不轻视:别觉得“小伤口没事”,脏伤口、深伤口一定要就医;
早预防:按时打疫苗,高风险人群记得加强免疫。
生活里的小伤难免,但只要我们多一份警惕,多一点常识,就能把破伤风的风险降到最低。毕竟,健康从来不是“赌运气”,而是靠我们自己的重视和行动
发布于:安徽省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